top of page
論壇文章
çÂÂ主
2019年10月08日
0
0
42
çÂÂ主
2019年9月12日
0
0
33
çÂÂ主
2019年7月31日
In 協會公告
「WALEX柏克萊菁英培訓計劃」團隊。(後排左一為鄭振和博士,右一是CFM執行長林法田) 總部在東灣的CFM教育服務公司在這個暑假與來自台灣的人工智能(AI)專家鄭振和合作開辦了首屆「柏克萊AI應用暑期營隊」。他們的口號是:「培養不被AI取代並實踐與AI協作的人才!」 二十世紀末在柏克萊大學攻讀統計學博士的鄭振和表示,無論在台灣還是大陸的年輕人里都流行著一個概念叫做「小確幸」。他們只滿足於自己眼前小小的幸福,卻沒有一個宏大的格局觀,不會以為人類做貢獻為榮,甚至在整個東方的教育理念里都存在這個問題。但是時代在發展,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候變遷與人口老化兩大最根本的經濟挑戰,讓我們沒有選擇餘地,不得不把未來交給AI。 他不無憂慮地指出,二十年前我預見這一波AI革命的浪潮,放棄了在美國很好的機會,回到自己的故鄉希望能夠帶頭建立一個AI工業革命後的美麗家園。然而事與願違,走過我的「黑暗黃金歲月」十多年,即使我建構了整套人工智慧與知識科技系統,橫跨了金融、人力資源管理、教育以及醫療幾個領域應用所衍生的十多個專利系統,最後發現要能夠配合AI發展做產業革命的創新文化精神並沒有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找到,能夠跟AI技術協作的企業與人才實在寥寥無幾。 他說:「教育改革談何容易,要培養出不會被AI取代、進而能夠跟AI協作的下一代,恐怕還是要找像柏克萊大學這樣開放創新的機構合作,從小培養一批AI革命的特種部隊。這正是我與一些專家創建WALEX柏克萊菁英培訓計劃的源由,希望未來幾年藉由這個實驗計劃的示範與不斷啟發,能夠讓全世界透過這一扇窗看到人機互動革命 (Cybernetic Revolution) 的美好未來。」 鄭博士介紹,今年從台灣帶來了將近兩百個年齡在10到13歲的孩子參加首期AI營隊計劃,明年將從美國、德國、新加坡、台灣和大陸共同招生。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夏令營項目。他指出,這些孩子回到台灣後,還會繼續使用WALEX課程體系學習五六年的時間,以後參加這個項目的孩子也是這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AI專家,而是要培養孩子一種獨立學習的能力,知道讓AI如何幫助人類生存。「過去宣傳的愛的教育,已經讓太多孩子變成了溺愛下的犧牲品,未來要培養的是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才。」 在談到結合灣區的實際情況,AI時代的到來會使更多的人失去比較基礎性質的工作,進而產生社會問題。鄭教授表示:「科技的進步會拋下一些人,這是教育格局所限定的,這就需要走在時代前端的人,就像我們在培養的這批孩子,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感。」(本報記者馬欣柏克萊報道) 報導來源:星島日報
0
0
113
çÂÂ主
2019年7月26日
In 協會公告
二十世紀末我有幸在柏克萊大學攻讀統計學博士,一方面在矽谷站在網際網路崛起的風口上,數據滿天飛。對統計學家而言,當時真可謂是創世紀的誕生;另一方面,我的指導教授統計模型理論的泰斗Peter Bickel與Berkeley EECS從MIT合聘了機器學習大師Michael Jordan,開始結合統計模型與神經網路演算法技術,賦予人工智慧AI新的認知格局。因為成為這一門博士班課程的助教,我體認到結合人工智慧AI在複雜性動態系統之大數據分析的無窮潛力,加上從我另一位論文指導教授訊號分析處理大師Martin Vetterli身上,我看到未來AI透過網際網路結合訊號感測元件將會啟動物聯網在未來21世紀給人類文明帶來全面性翻天覆地的改變。 這幾年在金融風暴過後,AI的崛起實在既快又突然,或許人類已經意識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與人口老化兩大最根本的經濟挑戰,讓我們沒有選擇餘地,不得不把我們的未來交給AI。然而,風險中創造機會,機會亦帶來新的風險,從未來一、二十年內AI將會取代很多傳統腦力的工作,一直到30年後AI可能發展出相當高階的認知能力甚至自我的意識,人的能力跟人性如果沒有再進化,人類的社會與文明恐怕會產生奇異點Singularity的創造性毁滅,我相信這絕對不是杞人憂天。既然AI這個潘朵拉的盒子已經打開,與其擔心誘惑人類吃喝玩樂、幫忙勾心鬥角之邪惡AI的崛起,不如努力讓AI來協助人類進化,進入一個人機互動革命的良性循環。 二十年前我預見這一波AI革命的浪潮,感覺矽谷人才濟濟不缺我一個,放棄了在美國很好的機會,回到自己的故鄉希望能夠帶頭建立一個AI工業革命後的美麗家園。然而事與願違,走過我的「黑暗黃金歲月」十多年,即使我建構了整套人工智慧與知識科技系統,橫跨了金融、人力資源管理、敎育以及醫療幾個領域應用所衍生的十多個專利系統,最後發現要能夠配合AI發展做產業革命的創新文化精神並沒有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可以找到,能夠找到跟AI協作的企業與人才實在寥寥無幾。 教育改革談何容易,要培養出不會被AI取代、進而能夠跟AI協作的下一代,恐怕得先要找像柏克萊大學這樣開放創新的機構合作,從小培養一批AI教育革命的特種部隊。這正是我與一些專家創建「WALEX柏克萊菁英培訓計劃」的源由,希望未來幾年藉由這個實驗計劃的示範與不斷啟發,能夠讓全世界透過這一扇窗看到人機互動革命 (Cybernetic Revolution) 的美好未來。 鄭振和博士 鄭振和博士簡介 https://www.steamfeat.org/ 前進柏克萊實驗班計畫 https://www.steamfeat.org/
0
0
320
çÂÂ主
2019年7月19日
In 文章分享
對數字世界的訪問既讓兒童受益並擁抱機遇,也讓他們置身於大量的風險與傷害之中。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年度旗艦報告《2017年世界兒童狀況:數字時代的兒童》指出,全球每日新增逾17.5萬名兒童網民,平均每半秒鐘就會新增一名使用網絡通信設備的兒童,他們佔據了全球互聯網用戶的1/3。 德國頂尖腦神經學家和醫生,哈佛大學教授Spitzer的著作《數字癡呆化,數字化社會如何扼殺我們孩子的腦力》,這是史上第一本由頂級學者所寫的關於數字化對於人類認知危害的書,也是一本全世界範圍的暢銷書。 由於這本書觀點過於偏激,有“危言聳聽”嫌疑,世界各地都有各種猛烈拍磚。 📷 不過從辯證性思維的角度來講,即使論點“偏激”,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 對未知的危害,寧願保守— 我們的孩子這代起,就是出生在數字時代的純血原住民(digitalnatives),對於在他們身上和腦裡可能發生的危害,沒有任何前車之鑑,所以不得更謹慎: 力克·胡哲,這個無手無腳的演講家你一定在網絡上見過吧?有沒有人問過他為什麼無手無腿? 📷 50-60年代,出現了一種叫的Contergan安眠藥,後來大批無手無腿的嬰兒出生才發現孕婦使用本藥導致嬰兒畸形——人們過快而且毫無保留地接受新技術! 無手無腿的嬰兒還算是可以迅速覺察,但是,如果這些危害是出現在大腦神經,認知發展,思維模式和精神狀態上呢?那我們就無法很快找到元兇,可能要到很多年後大面積的危害爆發,我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但那時候受害者的人生已經無法挽回。 癡呆,比網癮更恐怖。 然而,手機、ipad已經成為我們在快節奏生活中打發孩子的最佳武器。 📷 — 數字化危害— 德國是高富裕程度的國家,對iPad使用的普及比中國更早更快,青少年日均上網時間已經達到7.5小時,首次超過了睡眠時間。 近年來,問題越發顯現出來:小學入學新生有多動症、易暴怒亂發脾氣、提筆忘字、做題粗心、記憶力差、詞不達意、協調性差、粘人、孤僻等等種種問題,都比移動時代之前的孩子有了明顯的增加,這導致近年來各大德國報刊爭相批判數字產業。 大量的低齡期不適當的玩電子產品造成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障礙病例(感覺統合失調症)湧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給中國家長敲了一記警鐘——孩子玩傻了。 📷 德國“國報”明鏡周刊這期貌似又要黑谷歌 Spitzer作為一個學者,看的更遠,他看到的是數字癡呆化對一個人整個人生的影響。 📷 📷 上圖是Dr.Bing的翻譯:以Spitzer教授的比喻,早年的智力建設就像發射砲彈一樣,發射得越高,人生的軌跡越長;反之越短。 對智力建設有幫助的行為包括:雙語、大量的體驗式學習、體育音樂文化等等。 對應的結果是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擁有有意義的工作,幸福家庭,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最後度過健康充實的老年。 對智力建設沒有幫助的行為包括:電視、電玩、網游、網絡依賴。 對應的結果是在學習中表現為各種學習障礙和自我管理問題(思維能力和意志)。到了中年晚年,就會導致失業,生病,破產,孤獨,抑鬱甚至早死。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歐美髮達國家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破產者。 中國才剛剛建立起中產階級這個階層,而且城鄉差距還很大,流浪漢我們已經看到麻木。而城鄉平均的歐美,甚至是社會保證制度發達到令人髮指的德國,都存在這樣的一大批人:破產者。 沒有誰是天生的破產者,他們都是原本的普通人,因為某些原因被生活徹底打敗了——成為真正的失敗者。(相信10-20年後中國也會出現相應現象) 📷 他們大多有以下特點: 來自不幸福的家庭(兒童時內心創傷導致不健全的人格) 來自低收入/低學歷家庭(兒時沒有得到很好的養育和發展) 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在職業選擇上幾乎沒有決定權) 思維不靈活(遇到大的職業變動時,如公司裁員、行業地震時不懂轉思路) 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受到挫折一蹶不振) 所有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兩點:智力和心理,現在數字化時代的兒童和青少年,越來越多地顯示出“破產者”的早期特點。 Spitzer教授擔心的是,在數字化時代,可能十幾年以後,上述人群將會批量性湧現,為社會帶來不可承受的災難——光是處理現在這批已經確診的孩子,政府已經有夠受了。 — 智力和心理— 從破產者的例子來看,一個人的一生,先不說成功吧,光說能否平安過完,智力和心理是兩個起決定因素的東西。 智力決定著孩子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進入風險比較少的社會階層。心理決定著孩子在機會面前能否好好把握,挫折面前能否迅速調整重新站起。 新媒體,尤其是手機、iPad怎樣摧毀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呢? 智力 只有在豐富多樣的現實體驗中,0-6歲的孩子才能通過多種多樣的學習發育出發達的腦神經,這些腦神經正是智力的物質基礎。 在大運動、小運動、辨識、情緒、社會、語言等幾個方向,電子產品大約只能幫到小運動能力(手指),其它方向幾乎沒有貢獻。 嬰幼兒視覺信息處理還很弱,色彩鮮豔、形狀簡單的動畫類畫面更能吸引他們的興趣,與其說是喜歡它們,不如說是因為嬰幼兒腦子還很低級、只懂得欣賞那些東西。 如果放任他們花費大量時間玩電子產品,很直接的就是剝奪了他們發展其它能力的機會,相當於給他們製造了一個隱形的牢房,限制了兒童不斷學習的機會和體驗的豐富性。 孩子到了高齡階段,但凡是觸網多年的人,都會有一個傾向:存儲外部化。因為網上獲得信息太容易了,存儲起來也太容易了,何必動用自己的腦子呢? 於是我們不再記憶任何東西,或者慣性地覺得,現在想不明白,先存個收藏以後再想。結果就是我們的收藏欄一大堆東西,半年後清理時發現已經不再感興趣,直接清空。 習慣了存儲外部化思維以後,我們的大腦僅僅是淺層地接收一些信息,但不記憶,也不思考。就像一個網很疏的篩子,信息的沙子過去了,卻什麼也沒留下,沒轉變成知識,這是過早數字化對孩子的第二種危害。這就是西方教育界正熱烈討論的Google Effect:谷歌讓人找到信息,卻讓人變笨。 心理 要訓練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適應壓力並且戰勝挑戰,得到成就感,否則他們會選擇各種麻醉神經的方式來逃避,成為習慣性渾渾噩噩的人,沒法承受任何挑戰。 這種習慣性傾向,正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抗挫等等問題的根源。而手機iPad遊戲是最容易成為孩子逃避壓力的避風港,習慣性麻木的溫床。 當孩子開始在網絡上進行社交後,它們會不斷痴迷於維護自己的虛擬形象,一刻不停地看自己的狀態上有多少信息,多少點贊(這也是德、美青少年日均上網7.5小時的原因),而在現實社交,尤其是進入班級之外的環境中時,他們卻嚴重缺乏在現實中與人相處的技巧和信心。 智力和心理雙重受損,不,應該說是“得不到應有發展”,那麼結果是什麼?癡呆——智力上癡愚,心理上呆滯。 — 科學是雙刃劍— 互聯網和大量資源,摧毀了一部分孩子:家長沒時間、沒意識也沒知識,隨意用移動設備打發孩子,內容不經選擇,時長也不加控制。 其實這類家長,孩子無論生在什麼時代都都是會被摧毀的,只是凶器以前是電視,現在是iPad而已。 但新媒體的殺傷力比電視大得多:電視畢竟的單一的,但在新媒體上,人幾乎可以完成所有形式的虛擬體驗。現在的御宅族,很多已經可以做到假期每天僅僅上網-睡覺——在虛擬世界中完成他們醒著時的全部人生。 當然,也有心如明鏡的家長,非常知道怎樣合理使用,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引導和控制。手機也好,ipad也罷,都只是工具。既然是工具,它本身就沒有“好”“壞”之分。科學是把雙刃劍,關鍵還在於使用的人。 📷 — Dr.Bing的建議— 0-2歲不接觸 孩子的大腦需要在真實的環境和體驗,才能健康地發育:孩子需要觸碰、感覺、觀察和移動真實事物,用對真實世界的基本了解,訓練他們的神經和認知系統。 爬行、走障礙等活動不僅能鍛煉寶寶的身體,更多的是讓他在立體環境中感知真實的三維空間。 2-6歲少接觸(條件好的話最好不接觸) 這是孩子能力迅速增長的時期,認知重點仍然是通過真實世界的“體驗”完成的。要使用iPad的話,切割為15分鐘一段,一天可以2-3次,不允許超時。 4歲前家長陪伴玩耍,4歲後如孩子堅持要獨立玩耍,遊戲最好不要同時存留3個以上,以免孩子習慣了一玩膩了就換的完全隨心所欲模式。 📷 6-9歲適當接觸 很多小學作業都是網上完成,對電腦ipad的使用必須放寬了。這時要引導孩子學習檢索和使用百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不要教他復制黏貼,用手抄和腦記都比複製黏貼強)。 教孩子一些“創造性”的東西(做PPT,做動畫,P照片),當孩子發現電腦可以做那麼有趣的事情,就不會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遊戲上了。 PS: 不要讓孩子覺得玩IPad(手機/電腦)是一種交易,不要以玩iPad作為某種好行為(例如做家務)的獎勵;也不要孩子一接觸或一超時就臉色大變、如臨大敵,這樣只會讓孩子潛意識增加更多的期待和莫名的稀罕。 如果孩子有拿起放不下的傾向,那就應該在事前提醒時間,接近時限時再提醒一次,給予孩子心理緩衝時間。 如果拿走時遇到抗議,宜用轉移視線的辦法(例如:哦!好像有根雪糕在冰箱裡面忘了,我們去看看。) — 兩極分化的世界— 即使是這樣,我還是憂心忡忡:有智慧有精力的家長拿到全世界也永遠是少數。 我經常會想起在德國有時坐地鐵,總會看到的那麼一些包頭巾的土耳其媽媽,從粗糙的手和早衰的臉看出生活的艱辛,她們或是仰著頭小息,或者呆滯地發楞,臉上寫著有心無力四字,旁邊一個4、5歲的小男孩興高采烈地在搖晃的車廂裡玩著手機。我彷佛能看到二十年後這又是其中一個無業小青年。數字媒體在這裡,是童年的鴉片。 另一些孩子,早年在父母的引導下,就顯示出強大的求知欲。 我生物學博士好友的兒子Max,14歲剛從哥斯達黎加回來那年,拉我一起看他facebook上旅程拍到的的叢林花卉圖片,眉飛色舞地介紹著花卉的學名和特性,還不時查一下WIKI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15歲,已經拿到了市數學奧林匹克比賽金牌,組織聯合國青少年活動,通曉英語、西班牙語和中文;16歲,已經完成了在上海的半年交換生和馬耳他一年的交換生;今年已經順利考下航海證,並取得多個國際比賽青少年組的獎牌。 對於這些完全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該做什麼的“超級精英”,數字媒體則是如虎添翼。 📷 熱愛植物,數學,閱讀,歷史,各國文化和航海的小小超級精英Max “寒門難出貴子”,這是目前很多社會學家的擔憂,也是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情——即使在教育零成本,零門檻的德國——真正的門檻來自家庭教育本身。 來源:幸福教育 https://mp.weixin.qq.com/s/UrCRKR8zxvf3wtFyTsNJJw
0
0
92
çÂÂ主
2019年7月19日
In 文章分享
📷英語能力和基礎的電腦知識,是這一個世代的學童必備的基本能力。將這兩種課程正式納入課綱,不只刻不容緩,更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在馬英九基金會主辦的重振台灣競爭力論壇上,點出了台灣教育缺乏面對國際化以及大數據時代的長遠教育規畫。與國際潮流脫節的教育方向,等於是剝奪了台灣下一代面對世界的競爭力,而這樣缺乏規畫的教育困境,對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將造成極大的傷害。 誠如陳文茜所言,推動雙語教學,及培養對於程式語言的基本認識,在台灣目前教育體系中,完全看不出任何有系統的教育方針。放眼全台,推動雙語教學的公立學校少得可憐,而學校就算有安排基本電腦課程,不只學習內容沒有系統性的教學課綱可以參考,許多學校連設備都不敷使用。 政府不是沒有注意到國際化的教育需求,只是所有的政策除了口號之外,能夠落實的實在有限。在國發會去年底提出的二○三○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中,教育部喊出了五大策略,其中「促進教育體系國際化,讓世界走進來」的策略,強調未來要鼓勵大學進行國際交流,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英語。這樣的策略其實早就行之有年,而成效也遠不如預期。如果把已經在做而且不算成功的政策也提出來充數,政府的雙語教育政策要如何令人期待?無奈的是,教育部寧可配合政治議題推動東南亞語言和母語教學,而把應該好好規畫的雙語課程計畫,拿過去的資料隨便虛應故事。 英語能力和基礎的電腦知識,是這一個世代的學童必備的基本能力。將這兩種課程正式納入課綱,不只刻不容緩,更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根據內政部統計,每年平均有廿萬學童進入小學就讀,因此每拖延一年,就有廿萬學生的受教機會受到影響。 如果說推動雙語教學會遇上外師難求的困境,在有資訊王國之稱的台灣要找到能夠為孩子提供電腦課程的老師,應是輕而易舉的事。在大數據的時代,全球各國都越來越重視電腦相關課程。以美國為例,許多州都正式立法,將電腦課程列為國中國小的必修課。在全美率先立法規定國小學生都必須學習電腦的維吉尼亞州,全州學童一旦進入公立學校體系,從幼稚園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每學期都必須參加至少一門電腦課,甚至允許高中生可以用自己上過進階的程式語言課程,來取代傳統數理科目。政府訂立教育法規將電腦課程列入全州標準課綱中,目的在避免下一代學子因家庭所得差異,連基本技能都無法獲得公平學習機會。 反觀台灣,到目前為止,有機會學習英文跟電腦課程的孩子,還是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優渥的家庭。如果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而人才的養成需要教育政策能夠呼應時代的需求,透過教育讓所有具有潛力的學生都能公平受到栽培,難道不是制定教育政策的目的? 台灣的政治紛擾已經讓所有的政策都只求看到快速的回報,不願考慮長遠的發展。如果台灣不能盡快將英語和電腦技能提供給下一代,恐怕不出十年,台灣可能連現在還保有的一點點人才優勢,都會消耗殆盡。沒有競爭力的人才,台灣又如何會有條件去思考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 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1/3799359
0
0
156
çÂÂ主
2019年7月19日
In 文章分享
第四次工業革命,包括先前脫節的領域的發展,如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機器人技術,納米技術,3D打印,遺傳學和生物技術,將不僅對商業模式而且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廣泛的破壞。未來五年,預計在新景觀中茁壯成長所需的技能組合將發生巨大變化。這是世界經濟論壇今天發布的一份新報告“就業的未來”的發現。 詳細報告下載: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Future_of_Jobs.pdf
0
0
28
çÂÂ主
2019年7月19日
In 文章分享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提出了七項指標,認為它們是預示孩子未來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這七項指標分別是:Grit堅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製力、Optimism樂觀態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 好奇心。 情商,只是社交智力的一部分,而智商,壓根被排除在了這“七大秘密武器”之外。 如果家長們仍認為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那就已經OUT了。 近幾年來,整個美國教育學界被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所席捲,那就是Grit(堅毅)。 Grit一詞在古英語中的原義是沙礫,即沙堆中堅硬耐磨的顆粒。 2010年,科恩兄弟翻拍了約翰·韋因的老片《True Grit》,獲奧斯卡獎提名,其中演副執法官Rooster Cogburn的傑夫·布里傑斯憑此片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個14歲女孩終其一生為父報仇的故事,片名原意為《真正的勇氣》,在中國被廣泛譯為《大地驚雷》。 這部電影也啟發了教育界。美籍亞裔心理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Angela Lee Duckworth將其發表於2005年、原名為“Self-discipline outdoes IQ in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自製力完胜智商,預示青少年未來學業表現)”的研究成果,更名為Grit Research。 📷 Grit可譯為“堅毅”,但其涵義遠比毅力、勤勉、堅強都要豐富得多。Grit是對長期目標的持續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專注投入、堅持不懈,是一種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徵。 如果你見一個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很久”,這就是Grit。“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做堅毅,”Angela Duckworth在2013年TED演講時,給予Grit如是定義。 從2005年開始,Angela Duckworth一直致力於研究性格對於成功起到的作用。她對數以千計的高中生進行了調研,並跟隨西點軍校、全國拼字比賽冠軍、國內一流大學等進行觀察和分析,她發現: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比起智力、學習成績或者長相,堅毅是最為可靠的預示成功的指標。 在這種社會思潮下,美國很多學校已經在引進新的課程,比如加利福尼亞州長灘中學,創建了新型的課堂文化,讓孩子在學習中面對更多掙扎和冒險,而不只是獲得了正確答案。 在他們看來,智商是與生俱來的,而Grit堅毅是每個人都可以開發的。父母和學校還是有很多空間,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堅毅的品格,這將有助於他將來在任何領域獲得成功。 📷 📷美國教育的現狀與反思 認知技能培養VS 性格特質開發 與中國家長一樣,美國的家長們如今也處於一個分外焦慮的狀態中。在美國各大城市,生活富足的家長之間爭搶心儀幼兒園的入學機會,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每一年,這種競爭似乎開始得更早,程度也更激烈。席捲美國的Grit教育正在給美國家長重新洗腦。跟中國家長望子成龍一樣,美國家長也為孩子未來面臨的競爭感到焦慮。 家長的這種焦慮從根本上說源自一個假設,那就是:如今要在美國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取決於以智商為代表的認知技能,而培養這些技能的最佳方式就是盡可能多、盡可能早地開始練習。為什麼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究其原因,家長的焦慮都來源於一個假設:未來的競爭是以智商為代表的認知技能的競爭。 這種認知假設顯然有一些勉強。它所描述的世界讓人信以為是“線型”的,並因此幫助孩子學習知識、增添技能、獲得學歷、考取證書……所有這些,都是在給孩子在這條線性的跑道上增加成功的籌碼,即有投入就必定會有產出,比如:三歲孩子做過的數學題越多,讀小學時的數學成績就越好。 近幾年來,經濟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都對這種認知假設提出了質疑。他們普遍認為,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這些都將影響其一生。 📷 📷預示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 智商不在其中 什麼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怎麼培養,才能幫孩子取得成功? 過去,人們將注意力主要放在智力開發上,認為掌握知識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孩子的學業、事業表現及其能否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取得勝利。 由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Goldman完善的情商概念則指出,兒童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生活的幸福程度,只有不足20%取決於智商,其餘絕大部分是由情商決定的。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則提出了七項指標,認為它們是預示孩子未來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 這七項指標分別是:Grit堅毅、Zest激情、Self-control自製力、Optimism樂觀態度、Gratitude感恩精神、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力、Curiosity好奇心。 情商,只是社交智力的一部分,而智商,壓根被排除在了這“七大秘密武器”之外。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的性格教育不相信“智商決定論”及“人的命天注定”的遺傳出身論,認為兒童是後天教育可塑的。家長、教師等如能給兒童做出表率和示範,則兒童完全可以被培養成在未來成功的人。 性格教育的追隨者、美國KIPP學校的創辦人David Levin將Grit作為教育的核心理念。KIPP在全美20個州擁有162家連鎖學校,會對學生——進行包括Grit在內的七項教育指標的評估。Grit研究的創始人——Angela Lee Duckworth是這所學校的合作人之一,她將Grit看作所有七項指標中最重要的一個。 Grit教育警示我們: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在於我們給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我們是否幫助孩子獲得了以Grit為首的七項重要的性格特質。 具體說來,一個六歲的孩子是否知道3+2=5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TA是否願意在第一遍回答成3+2=4之後重新嘗試,直到得出正確答案為止。我們應教會孩子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後站起來繼續跑,哪怕TA是最後一名。 📷 📷美國社會為何如此關注堅毅 如今的孩子更少面對失敗 如今的美國兒童,特別是那些在優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少面對失敗。當然,他們同樣也學習刻苦,常常承受壓力。但是,實際上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順利,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不用面臨重大挑戰,就順利從大學畢業。學生們在家中和學校受到過度保護,很少遭遇困境,因此他們鮮有機會培養出克服挫折的關鍵能力。 早在2012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和《紐約時代周刊》編輯保羅·圖赫的著作《性格的力量:勇氣、好奇心、樂觀精神與孩子的未來》,已經將“培養堅毅性格”的教育理念帶入大家的視野。 而在201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TED的演講則引起教育界對“堅毅”的空前關注,Angela Duckworth教授和她的團隊甚至制定了測量“堅毅指數”的工具。 許多標榜美國教育的人並沒有意識到,美國兒童其實面臨著與中國兒童同樣的問題,就是在生活水平更高、獲得教育更容易的今天,孩子比過去更少面對失敗,而在步入社會以後,面對網絡時代的全球競爭,孩子們卻比過去更不懂得如何面對失敗。如今,誰再講“失敗乃成功之母”似乎是老掉牙,但其實今天的美國教育家恰恰是“老調新彈”,又把這些“老祖宗的傳統”拿了出來。 目前,受Grit教育觀的影響,美國很多學校都在修改課程。比如,加利福尼亞州長灘中學就鼓勵孩子在學習中更多冒險,而不只是獲取正確答案。 📷 📷父母怎樣塑造孩子堅毅的性格 幾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父母應該怎樣塑造孩子堅毅的性格,Angela Duckworth教授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01把挑戰擺在孩子的面前 真正的成功往往發生在人們突破邊界和障礙的時候。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沒有機會戰勝一些困難,他可能永遠不會具備面對挑戰的自信。體驗冒險和障礙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 讓孩子有機會去追求至少一個很難的事情。最好是一件有嚴格紀律和規則,需要長期練習的事。比如鋼琴、芭蕾。做得怎樣並不重要,盡可能去努力才是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許會很焦慮,但是當她克服障礙時,她就會真正愛上這件事,並且找到發自內心的堅持下去的動力和自信。 02不要在感覺糟糕的時刻結束 許多人認為,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擅長什麼或不擅長什麼,皆是因天賦所致。這可能會導致孩子養成輕易放棄的習慣。其實,即便是天才也需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來磨練自己的天賦。 Angela Duckworth的家規之一:不要在感覺糟糕的時刻結束。在遭遇挫折的那一刻就立即放棄,可能意味著你將錯過最棒的時刻——比如最終打進了製勝一球或在演出結束後聽到雷鳴般的掌聲。 所以Duckworth教授堅持要求她的兩個女兒(9歲和11歲)每做一件事都要堅持到底,這樣的鍛煉使她們認識到,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一些不適感和障礙,這是很自然的事。 03適時必需的推動 沒有人想成為那種總是督促孩子進步的爸媽,但這樣的確有助於讓孩子知道你的期望,並且可以幫助他做到最好。當孩子學習任何新技能時,適時地推動孩子:制定時間表,然後鼓勵孩子堅持,反复練習。 “我還沒有聽說過哪一個孩子是完全自動'上鍊'的。”Duckworth教授說,每天規定一定的練習時間沒什麼錯,雖然你的孩子可能會抱怨,但如果你很堅定,他的抱怨會日漸減少,練習的樂趣反而會與日俱增。 04擁抱無聊和沮喪 成功很少發生於第一次嘗試。事實上,這通常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旅程,並且佈滿艱難險阻。困惑、沮喪、甚至覺得無聊透頂,這些都是旅程的一部分。然而,如果孩子明白,學習遇到困難並不意味著他們很笨,他們就會更有毅力堅持下去。 與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直接給他一個解決方案,不如看看他自己能否想出辦法解決。抑制住想要幫他的衝動。 如果很明顯他正處於迷茫狀態,可以這樣和他談談:“看起來你真的遇到困難了,你覺得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嗎?”啟發他自己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辦。 這樣的鍛煉讓孩子養成一種自信——“嘿,我自己能解決。” 文源| 文匯教育 編輯| Vivi 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a5eWNUssrjV8RSv_qfQiHQ
0
0
176
çÂÂ主
2019年7月19日
In 營隊
暑期海外名校進修蔚為風尚,由社團法人台灣STEAM基礎教育聯盟與加州柏克萊大學勞倫斯科學館及在金融科技研發享譽盛名的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國際研究訓練中心IRTG,於今年暑假共同合作辦理「前進柏克萊實驗班-2019台灣區暑期海外學程實施計畫」。為全球首創結合STEAM, AI以及宏觀金融教育的長期培訓計畫,主旨在培育台灣青少年成為不會被AI取代,並且能夠與AI協作,勇於解決複雜困難的新世代人才。 聯盟常務理事,同時也是柏克萊大學統計學博士的A I專家鄭振和表示,AI的崛起已經完全威脅到舊的教育思維所能培養的專業人才,未來10年在各種AI功能充斥的世界中,大部分專業分工的人才將會大量被取。因此,鄭振和認為,現在的教育方式必須改革以培養出很多能夠整合不同AI功能,創新方法跨領域應用,以解決人類現在科技發展面臨瓶頸的很多複雜問題。 鄭振和強調,光是學習寫程式、機械設計等這些基本的STEAM技能是遠遠不夠,還需要利用深入淺出的宏觀金融教育來從小形塑小朋友的價值觀、世界觀與未來觀,從而有系統地培養他們思維的格局與結構,以至整合複雜因素做決策判斷分析的技能,還有最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習慣與勇氣。 2019柏克萊AI應用暑期集訓是這個為期五年以上的實驗班計畫開端,集合來自台灣50個種子學校的企業贊助生與自費生,分兩個梯次大約共90位學生齊聚柏克萊大學進行為期17天的集訓,上課地點在勞倫斯科學館與柏克萊大學的著名IT研究中心工程館Sutardja Dai Hall,由柏克萊大學以及聯盟提供優異的師資。 集訓學程內容包括有,基本的Scratch模組程式設計訓練、應用在未來物聯網與太空科技最重要的奈米衛星操控實作、跨領域應用在人工智慧輔助決策判斷的思維技巧訓練、複雜性科學實驗創意內容解析以及WGP金融戰略王GM5大奬賽,總奬金高達$7,400美金,集訓結束將頒發3張證書,美國柏克萊大學勞倫斯科學館STEM教育證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IRTG少年宏觀量化策略師證書、台灣STEAM基礎教育聯盟WGP金融戰略王大奬賽比賽證書。 除了高強度的集訓學程以外,同學們還有特別的機會參觀柏克萊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太空科技部門以及航空母艦等,週末假日放鬆的戶外活動有六旗探索王國遊樂園、觀光舊金山、瘋狂科學探索營等,讓小朋友體驗整個矽谷灣區充滿自由創意以及科技熱誠的大環境,激勵小朋友立志成為柏克萊人,以讓世界發光發熱為己任。 STEAM基礎教育聯盟表示,2019年只是暖身開始,2020年將擴大年齡層招生,從國小到高中分學段辦理,預計全球嘉惠五百位學子。明年的計畫甚至將舉辦台灣、美國、德國、新加坡與中國大陸的WGP國際級世界大賽。 「前進柏克萊實驗班計劃」網址:http://www.steamfeat.org/berkeley,社團法人台灣STEAM基礎教育聯盟諮詢電話(02)2751-7169 來源:經濟日報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3/3937172?utm_source=moneylinemobile&utm_medium=share
0
0
182
çÂÂ主
2019年6月21日
In 文章分享
屬於資訊產業的「騰網知識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也在金融領域從事技術開發,產出專利件數有5件,其專利投入時間較早,約在2007年便有本案技術之專利產出。 來源:經濟部智慧局財產局 https://pcm.tipo.gov.tw/PCM2010/PCM/commercial/03/FinTech_04-3.aspx
0
0
38
çÂÂ主
2019年4月12日
In 文章分享
來源: https://sce.ntut.edu.tw/ezfiles/118/1118/attach/39/pta_20415_2708261_22204.pdf?fbclid=IwAR2kHsWLCBOyKRAAWGsX0Ek7vPq-a-LY24xMQYoxkm1fPBTaAqqtfULAiRM
0
0
30
çÂÂ主
2019年4月08日
In 協會公告
一、目的: (一)鼓勵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及民間團體青年志工,利用寒暑假期間,至教
育優先區中小學免費辦理營隊活動,開啟消弭學習落差之新方向。 (二)將服務學習之內涵與精神融入於營隊活動中,培養樂觀進取、積極奉
獻及關愛社會之服務人生觀。 二、補助對象及範圍: (一)補助對象: 1、國內各大專院校。 2、依法設立之民間團體(以服務主體為十八歲至三十歲之青年志 工者為限)。 3、六人以上組成之青年志工團隊。 (二)服務期間: 1、寒假(每年一月至二月間)。 2、暑假(每年七月至八月間)。 (三)服務內容:營隊活動目包括休閒運動、性別平等、人權教育、生命 教育、社區服務、文史調查及導覽、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衛生保 健、英語教學、資訊輔導、菸害防制、反毒宣導、課業輔導、美感 教育、多元文化及其他對中小學生有意義之服務學習體驗活動等。 (四)服務對象:以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教育優先區計畫」補助之 中小學為原則,並考量對服務偏遠地區中小學之營隊予以優先補 助。 三、補助原則: (一)優先補助整合型之學校營隊申請案,寒假以二週以上為原則、暑假 以六週以上為原則,針對活動時間、內容及人力調配等應有完整性 規劃;其應由一所大專校院整合校內不同社團營隊或整合跨校不同 社團營隊,提出整合型計畫(各校會計作業仍由各校分別辦理)。 (二)服務本島之營隊,每一梯次最高補助新臺幣二萬元;服務離島地區 (指金門縣、連江縣、澎湖縣、臺東縣綠島鄉及蘭嶼鄉)之營隊, 每一梯次最高補助新臺幣四萬元。但受補助單位如連續辦理二梯次 以上營隊,第二梯次以後之營隊,每梯次本島最高補助新臺幣一萬 元,離島地區最高補助新臺幣二萬元。 (三)每一梯次營隊服務時間以中小學寒假或暑假期間規劃均為三日以上 或服務時數滿二十四小時以上活動為原則;每一中小學寒假得接受 不同團隊合作辦理共三梯次營隊,暑假得接受不同團隊合作辦理共 七梯次營隊。 (四)本要點以部分補助為原則,受補助單位應自籌經費辦理計畫活動。 每一梯次營隊,大專校院應提供受補助經費之百分之二十以上之自 籌經費;每一民間團體以申請十個梯次之營隊為限,每一梯次之營 隊,民間團體應提供受補助經費之百分之二十以上之自籌經費。 (五)補助經費應用以支應大專青年志工與中小學學童之教育訓練、平安 保險、餐費、行前訓練、教材教具、交通費及雜支等費用;其中雜 支之核給,以補助經費總額之百分之六為限,其內容得包括文具、 紙張、影印、期前作業、郵電、活動茶水費等支出。 (六)受補助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目向參加營隊之中小學學生收取任何費 用。 (七)所提活動企畫案已獲本部其他專案經費補助者,不得再行申請本要 點經費補助。 (八)規劃營隊活動內容時,應先與擬前往服務之學校溝通聯繫,協調排 定銜接行程,評估活動需求及特殊需要,並將服務學習內涵與精神 融入於營隊活動中。 四、申請及審查作業: (一)申請期間: 1、第一梯次:每年十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受理申請次年辦理 之寒假營隊活動,並於十一月三十日公布審查結果。 2、第二梯次:每年四月一日至四月三十日受理申請辦理當年之暑 假營隊活動,並於五月三十日公布審查結果。 (二)申請程序:備函並檢附申請資料(如附件一、二)及服務企畫書等 郵寄至本部,並副知服務之中小學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生社團並 應將上開資料先送至學校課外活動組認章,由學校備函送至本部。 申請截止日期以郵戳為憑,逾期不予受理。 (三)企畫書文件應載內容: 1、活動名稱。 2、活動緣由(方案需求評估)。 3、活動目標。 4、合作單位。 5、營隊負責人。 6、青年志工人數。 7、服務對象及人數。 8、活動內容:包括實施時間、地點、活動流程、實施方式及預 期效益等。 (四)審查方式:由本部組成審查小組,審查通過後,視本部預算酌予補 助,審查結果以公函通知各校或各民間團體,同時公布於本部網 站。 (五)審查原則: 1、活動內容應符合教育優先區中小學需求,服務內涵具有意義 性,活動流程符合可行性。 2、活動應兼具服務與學習功能,並考量延續性與發展性原則,有 助提昇學習成效,推動社區發展。 3、以生動活潑、生活化且富創意之方式,協助中小學生培養學習 興趣。 4、活動企劃創新及資源整合能力。 5、活動安全評估。 五、經費請撥及核銷: (一)經費請撥:審核通過之團體應於核定補助後一個月內備函,檢附領據
(如附件三參考樣張),向本部申請經費核撥事宜。 (二)經費核銷: 1、各受補助團體應於活動結束後一個月內辦理結案,備函檢附成果
報告書(如附件四教育部補助經費收支結算表、附件五成果報告
表、附件六結案彙整統計表及結案相關資料)郵寄至本部辦理結
案。結案報告書之內容及完成時間列為下次補助審核參據。 2、受補助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應將補助經費之原始憑證分項整理黏
貼,向學校會計單位辦理核銷備查,民間團體補助經費之原始憑
證自行留存備查。 (三)整合型學校營隊計畫之經費請撥及核銷,由提出整合型計畫之申請學
校,負責請款、彙整完整執行成果資料、結案報本部及原始憑證核銷
備查等事項。 六、補助成效考核: (一)本部於活動期間,得不定時派員前往營隊服務地點訪視,瞭解服務績
效,做為爾後後續推動之參考。 (二)完成服務成果報告之服務團隊,得參加績優團隊及個人相關表揚活動
,以擴大經驗交流與觀摩效益;績優競賽參加規定另定之。 (三)受補助團體未按時辦理經費請撥及結案或執行成效不佳者,除函請加
強改善外,並錄案列入下一申請案不予補助或減列補助款之依據。 (四)受補助團體應確實按計畫書及經費預算執行,其有改變服務學校必要
者,應事先函知本部。凡經發現有未確實依計畫執行或相關文件資料
有偽造、不實等情事,除追繳補助款項外,日後不再受理補助申請,
申請單位並應自負法律責任。 (五)受補助團體於團隊出發前應舉辦營隊活動行前訓練,並於活動結束後
辦理營隊活動檢討會議。 七、其他應注意事項:活動場地及活動設計應注意安全性,活動期間應一律投
保傷害保險或公共意外責任險。 教育部 :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41413
0
0
289
çÂÂ主
2019年4月08日
0
0
60
çÂÂ主
2019年3月22日
0
0
374
çÂÂ主
2019年3月07日
In 文章分享
很好的文章來推廣STEAM FEAT協會精神:能夠跨領域學習解決問題 不被人工智能取代 才是真的STEAM教育要推展的關鍵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孕育期,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引领作用愈加凸现,经济转型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大背景下,倡导多学科融合、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STEM教育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江苏、广东、山东、河南等地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STEM实践探索,改善了原有的课堂面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STEM教育热潮的背后,存在着一些误区,亟待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误区一 重“技能培养”轻“知识学习” STEM教育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科学探究,采用实验设计、创意发明、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但是,普通中小学开设STEM教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能工巧匠”,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绝不能把STEM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中小学开设STEM主题课程,不管是搭建桥梁模型,还是组装智能机器人或操控无人机飞行,都要有知识原理的渗透,不能停留于技能操作。否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系统知识方面的弱化,结果就得不偿失了。
去年,我曾去某所中学调研STEM教育。这所学校总共开设了二十多门STEM课程,涵盖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生物组培、航空航天、艺术创意等多个领域,并组织教师编制了一系列配套课程。但是,认真翻阅后发现:这些课程内容与学科之间缺乏实质联系,大部分篇幅讲的是具体操作流程,对于实践活动所涉及到的科学原理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几乎就是一本又一本的“使用说明书”。 随后,我们又深入课堂听课,感觉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比如,在一节无人机课上,教师只是在导入环节粗略介绍了无人机的背景知识,剩下的课堂时间都是操控无人机,老师带着学生反复试验如何才能把无人机飞得更高,如何才能拍摄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航拍视频。学生们的兴趣看似高涨,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但在一片火热的教学景象背后,却是极为肤浅的学习。实际上,无人机课完全可以成为多学科整合的纽带,联结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物理中的陀螺效应、电机功率等;数学中的数学建模、函数运算等;信息技术中的程序设计、智能系统等,甚至与历史、英语、美术等人文学科也可以进行结合。 STEM教育本身就是跨学科的产物,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这几年,STEM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拓展。 有学者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加入Arts,把STEM教育拓展为STEAM教育;还有学者建议加入Reading,把它拓展为STREAM。不管STEM教育如何发展变化(STEAM、STREAM、STEM+等),其本质仍然不变——还是跨学科,只是进一步拓展了跨学科的内涵而已。所以,学校在开展STEM教育时一定要把握住“跨学科”这个核心,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知识学活、学透、学扎实,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以此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 误区二 重“活动形式”轻“科学精神” STEM教育打破了“坐着不动的课堂”,鼓励学生做中学、玩中学,形成以主动、探索、体验、创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STEM教育时,过于重视外在的活动形式,刻意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忽视了探究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导致学习活动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孩子们在教室里所为和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所为只有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所以,STEM教育不能追求那种花里胡哨的学习形式,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第一,发现真问题。STEM教育往往是由真实问题驱动的,问题能否经得起科学论证,是决定整个学习活动走向的关键。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STEM课: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在学校周边开展实地调研,从中确定研究问题。有个小组在调研中发现,住宅楼上面都是光秃秃的,既不美观也不环保。于是提出,在住宅楼上建造“空中花园”,种上各种各样的花卉,以此来优化环境。当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制定出建设方案后,却被学校请来的城建专家直接否定。因为在住宅楼上建造“空中花园”,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很有可能还会变成违章建筑。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研究问题的确立,从科学性、价值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四个维度进行判断,真正把问题变成引发高质量探究的启动器。 第二,开展真探究。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五个要素: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个过程不是固定的线性流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动态过程。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在开展STEM教育时过于强调固定流程,把实践探究变成简单模仿,把原本充满活力的科学探究变成华而不实的“科学秀”,这不仅违背了STEM教育的初衷,还会对学生的科学精神造成消极影响。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流程是必要的,但要避免把它变为僵化的程序。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让不同观点发生碰撞,促使他们不断修正和改进方案,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追求真结论。我们在实地听课中就发现,有学生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更改数据,不惜弄虚作假,想方设法都要得出一个“标准答案”。这种缺少科学精神的STEM教育,不仅对造就未来科学家没有任何的帮助,反倒会成为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绊脚石。真结论不等于“标准答案”,科学探究不等于验证实验。STEM教学的关注点要从标准答案转向基于证据和推理的科学理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他们将来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误区三 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 很多学校在开展STEM教育时在往往表现出“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倾向。我们在听课时经常看到学生因成功完成任务而欢呼雀跃的场景,可一旦问到如何排除故障、为什么要实现某项功能时,许多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还有一些学校出于宣传需要,把STEM教育等同于科技竞赛,获奖多少成为衡量其水平高低的标准。于是,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培养少数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比赛,通过推出特长生为学校争取荣誉,而大多数学生则沦为“沉默的观众”。一旦STEM教育变得功利化,它所肩负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就难以落地。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停留于实用性的技术发明,没有去深究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于是,中国在电磁学、地球物理、自动化等现代科学上贻误战机,被西方国家所反超。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指出,“我们乐于通过发明和使用技术去获取最直接的帮助,而不善于进行超越现实、远离实用功能的科学思考”。 今天,我们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却在芯片、半导体设备、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这些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STEM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一定要扭转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倾向,让学生从小就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不过分关注最后的结果产物,更加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包括问题是否成立、方案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结论是否可靠等,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科学认识,形成更加完善的思维方法。 所以,STEM教育不是追求精美的作品,而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相对于“作品精美不精美”而言,“学习是否真的发生”更加值得关注。与其把精力都放在作品的精雕细琢上,反倒不如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对问题进行极致追问。这些在短期内看似“无用”的做法,很有可能会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极其深刻的长远影响。 作者: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0
0
29
çÂÂ主
2019年2月27日
In 協會公告
壹、 本網站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一、 台灣STEAM基礎教育聯盟(STEAM FEAT)網站上刊載之所有內容,除著作權法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如法律、命令、公務員撰擬之講稿、新聞稿等……請參考著作權法第9條規定)外,其他包括文字敘述、攝影、圖片、錄音、影像及其他資訊,均受著作權法保護。
二、 上述不得為著作權標的者,任何人均得自由利用,歡迎各界廣為利用。
三、 本網站資訊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者,除有合理使用情形外,應取得該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授權後,方得利用。
四、 上述〝合理使用情形〞,說明如下:
(一) 本網站上所刊載以本網站名義公開發表之著作,即著作人為本網站者,在合理範圍內,得重製、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利用時,並請註明出處。
(二) 本網站上之資訊,可為個人或家庭非營利之目的而重製。
(三) 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本網站上之資訊,引用時,並請註明出處。
(四) 其他合理使用情形,請參考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五條之規定。
五、 除了合於著作權法第八十條之一非移除或變更權利管理電子資訊,否則無法合法利用著作;或者因為錄製或傳輸系統轉換時,技術上必須要移除或變更的情況之外,本網站所標示之權利管理電子資訊,未經許可,不得移除或變更。 貳、 連結至本網站 一般而言,任何網站連結至本網站,毋須經過本網站同意,然而連結須明白標示本網站名稱,若是連結會誤導使用者,本網站將不允許此連結行為。 參、 本網站之相關連結 為供網路使用者便利,本網站僅提供相關網站之連結,對利用人涉及該網站內容之使用行為,本網站不負責任。 肆、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相關連結網站之網頁或資料,均為被連結網站所提供,相關權利為該等網站或合法權利人所有,本網站不擔保其正確性、即時性或完整性。
0
0
22
çÂÂ主
2019年2月20日
In 協會公告
台灣STEAM基礎教育聯盟 (STEAM FEAT) 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 開會通知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復興南路一段36-9號6樓 電話:02-2751-7169 傳真:02-2751-7027 聯絡人:張芊睿小姐 service@steamfeat.org 受文者:內政部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108年2月20日 發文字號:台教字第20190220001號 附件:議程 開會事由:召開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案。 開會時間:中華民國108年3月9日 下午14:00 開會地點:台北市中山區復興南路一段36-9號6樓 主持人:籌備會主任委員 饒允武 出席者:全體會員 列席者:凡對台灣STEAM基礎教育聯盟 (STEAM FEAT) 有興趣,或想更進一步了解之人士皆歡迎出席參與。 正本:內政部 副本: 籌備會主任委員(簽章) 成立大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議程: 一、 大會開始。 二、 主席致詞。 三、 介紹來賓─鄭博士、林正昌老師、陳秋夫先生 四、 來賓致詞(預先徵詢,如無則免列)。 五、 籌備工作及籌備期間經費收支報告。 六、 討論提案: 1.案由:通過章程草案。 說明:本案業經籌備會審查,提請大會通過後報主管機關核備。 決議: 2.案由:通過年度工作計畫。 說明:本案業經籌備會審查,提請大會通過後報主管機關核備。 決議: 3.案由:通過年度經費收支預算案。 說明:本案業經籌備會審查,提請大會通過後報主管機關核備。 決議: 七、 臨時動議。 八、 選舉第一屆理監事。 九、 散會。 第一屆第一次理事會、監事會議程: (一)會議開始。 (二)主席致詞。 (三)來賓致詞(預先徵詢,如無則免列)。 (四)報告事項。 (五)選舉第一屆常務理監事及理事長。 (六)移交。 籌備會主任委員將籌備期間之檔案、財產及人事等有關清冊一式三份移交第一屆理事長,由監事會召集人(常務監事)監交,並於十五日內接收完畢,分別簽章後,籌備會主任委員、理事長及團體各存一份。主任委員與理事長為同一人時仍須辦理移交。 (七)第一屆理事長致詞。 (八)討論提案: 1.案由:決定本會會址處所(含聯絡電話)案。 說明:會址處所依規定應取得准予使用之使用權證明(例如租約、借用同意書)。 決議: 2.案由:聘任本會秘書長等工作人員案。 說明:工作人員不得由選任之職員(理監事)擔任。 決議: (九)臨時動議: (十)散會。
0
0
116
çÂÂ主
2019年2月20日
In 協會公告
台灣STEAM基礎教育聯盟 (STEAM FEAT)發起人暨第1次籌備會 開會通知單 聯絡人:張芊睿小姐 ellen2099@gmail.com 電話:02-2751-7169 傳真:02-2751-7027 受文者:內政部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107年12月20日 發文字號:台教字第20181220001號 附件:議程 開會事由:召開「台灣STEAM基礎教育聯盟」(STEAM FEAT)發起人暨第1次籌備會 開會時間:中華民國107年12月28日 下午14:00 開會地點:台北市中山區復興南路一段36-9號6樓 主持人:鄭振和 博士 出席者:發起人共10人 列席者:王美娟教授、林正昌教授、陳秋夫董事長 副本:全體發起人、彩虹拱門有限公司、諾亞創紀科技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備註: 發起人代表(簽章)
0
0
20
çÂÂ主
管理員
更多動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