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STEAM基礎教育聯盟
Log In
STEAM Fundamental Education Alliance of Taiwan
STEAM FEAT
培養不被AI取代並實踐與AI協作的人才!
關於聯盟
最新消息
聯盟活動
訓練教材
加入會員
聯絡我們
More
NEWS 最新消息
│近期活動
版主
7月 19
經濟日報報導:前進柏克萊實驗班暑期啟動 培養AI協作新世代
80
0
0
版主
3月 22
2019美國柏克萊大學WGP大賽營隊17日 招生中
304
0
0
│最新公告
版主
10月 8
雙十國慶連假 課程暫停一次
14
0
0
版主
9月 12
中秋節 CLP 5x5x5 學程和AI智庫訓練研討會暫停一次
7
0
0
版主
7月 31
適應人工智能時代 塑造少年全新觀念
52
0
0
版主
7月 26
前進柏克萊實驗班計畫緣由
130
0
0
版主
6月 20
2019 柏克萊AI應用暑期集訓 徵選錄取名單公佈
376
0
0
芊睿 張
5月 6
恭喜聯盟增加2個策略聯盟夥伴
132
0
0
│好文分享
版主
7月 19
哈佛脑科学:数字化社会正在扼杀孩子的脑力
27
0
0
版主
7月 19
雙語和程式教育 刻不容緩
45
0
0
版主
7月 19
工作的未來 -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就業,技能和勞動力戰略
11
0
0
最新消息
協會公告
中秋節 CLP 5x5x5 學程和AI智庫訓練研討會暫停一次
搜尋
登入/註冊
追蹤文章
回覆
版主
9月 12
中秋節 CLP 5x5x5 學程和AI智庫訓練研討會暫停一次
0 個留言
已編輯:
9月 12
恰逢中秋 CLP 5x5x5 學程和AI智庫訓練研討會
暫停一次
預祝大家 中秋佳節 月圓人團圓
留言
0
最新文章
版主
10月 8
雙十國慶連假 課程暫停一次
【聯盟通知】 由於本週末適逢雙十國慶連假, 5x5x5鄭博士AI講座和AI智庫研討會暫停一次。 祝福大家 國慶快樂!
0 個留言
0
版主
7月 31
適應人工智能時代 塑造少年全新觀念
「WALEX柏克萊菁英培訓計劃」團隊。(後排左一為鄭振和博士,右一是CFM執行長林法田) 總部在東灣的CFM教育服務公司在這個暑假與來自台灣的人工智能(AI)專家鄭振和合作開辦了首屆「柏克萊AI應用暑期營隊」。他們的口號是:「培養不被AI取代並實踐與AI協作的人才!」 二十世紀末在柏克萊大學攻讀統計學博士的鄭振和表示,無論在台灣還是大陸的年輕人里都流行著一個概念叫做「小確幸」。他們只滿足於自己眼前小小的幸福,卻沒有一個宏大的格局觀,不會以為人類做貢獻為榮,甚至在整個東方的教育理念里都存在這個問題。但是時代在發展,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候變遷與人口老化兩大最根本的經濟挑戰,讓我們沒有選擇餘地,不得不把未來交給AI。 他不無憂慮地指出,二十年前我預見這一波AI革命的浪潮,放棄了在美國很好的機會,回到自己的故鄉希望能夠帶頭建立一個AI工業革命後的美麗家園。然而事與願違,走過我的「黑暗黃金歲月」十多年,即使我建構了整套人工智慧與知識科技系統,橫跨了金融、人力資源管理、教育以及醫療幾個領域應用所衍生的十多個專利系統,最後發現要能夠配合AI發展做產業革命的創新文化精神並沒有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找到,能夠跟AI技術協作的企業與人才實在寥寥無幾。 他說:「教育改革談何容易,要培養出不會被AI取代、進而能夠跟AI協作的下一代,恐怕還是要找像柏克萊大學這樣開放創新的機構合作,從小培養一批AI革命的特種部隊。這正是我與一些專家創建WALEX柏克萊菁英培訓計劃的源由,希望未來幾年藉由這個實驗計劃的示範與不斷啟發,能夠讓全世界透過這一扇窗看到人機互動革命 (Cybernetic Revolution) 的美好未來。」 鄭博士介紹,今年從台灣帶來了將近兩百個年齡在10到13歲的孩子參加首期AI營隊計劃,明年將從美國、德國、新加坡、台灣和大陸共同招生。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夏令營項目。他指出,這些孩子回到台灣後,還會繼續使用WALEX課程體系學習五六年的時間,以後參加這個項目的孩子也是這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AI專家,而是要培養孩子一種獨立學習的能力,知道讓AI如何幫助人類生存。「過去宣傳的愛的教育,已經讓太多孩子變成了溺愛下的犧牲品,未來要培養的是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才。」 在談到結合灣區的實際情況,AI時代的到來會使更多的人失去比較基礎性質的工作,進而產生社會問題。鄭教授表示:「科技的進步會拋下一些人,這是教育格局所限定的,這就需要走在時代前端的人,就像我們在培養的這批孩子,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感。」(本報記者馬欣柏克萊報道) 報導來源: 星島日報
0 個留言
0
版主
7月 26
前進柏克萊實驗班計畫緣由
二十世紀末我有幸在柏克萊大學攻讀統計學博士,一方面在矽谷站在網際網路崛起的風口上,數據滿天飛。對統計學家而言,當時真可謂是創世紀的誕生;另一方面,我的指導教授統計模型理論的泰斗Peter Bickel與Berkeley EECS從MIT合聘了機器學習大師Michael Jordan,開始結合統計模型與神經網路演算法技術,賦予人工智慧AI新的認知格局。因為成為這一門博士班課程的助教,我體認到結合人工智慧AI在複雜性動態系統之大數據分析的無窮潛力,加上從我另一位論文指導教授訊號分析處理大師Martin Vetterli身上,我看到未來AI透過網際網路結合訊號感測元件將會啟動物聯網在未來21世紀給人類文明帶來全面性翻天覆地的改變。 這幾年在金融風暴過後,AI的崛起實在既快又突然,或許人類已經意識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與人口老化兩大最根本的經濟挑戰,讓我們沒有選擇餘地,不得不把我們的未來交給AI。然而,風險中創造機會,機會亦帶來新的風險,從未來一、二十年內AI將會取代很多傳統腦力的工作,一直到30年後AI可能發展出相當高階的認知能力甚至自我的意識,人的能力跟人性如果沒有再進化,人類的社會與文明恐怕會產生奇異點Singularity的創造性毁滅,我相信這絕對不是杞人憂天。既然AI這個潘朵拉的盒子已經打開,與其擔心誘惑人類吃喝玩樂、幫忙勾心鬥角之邪惡AI的崛起,不如努力讓AI來協助人類進化,進入一個人機互動革命的良性循環。 二十年前我預見這一波AI革命的浪潮,感覺矽谷人才濟濟不缺我一個,放棄了在美國很好的機會,回到自己的故鄉希望能夠帶頭建立一個AI工業革命後的美麗家園。然而事與願違,走過我的「黑暗黃金歲月」十多年,即使我建構了整套人工智慧與知識科技系統,橫跨了金融、人力資源管理、敎育以及醫療幾個領域應用所衍生的十多個專利系統,最後發現要能夠配合AI發展做產業革命的創新文化精神並沒有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可以找到,能夠找到跟AI協作的企業與人才實在寥寥無幾。 教育改革談何容易,要培養出不會被AI取代、進而能夠跟AI協作的下一代,恐怕得先要找像柏克萊大學這樣開放創新的機構合作,從小培養一批AI教育革命的特種部隊。這正是我與一些專家創建「WALEX柏克萊菁英培訓計劃」的源由,希望未來幾年藉由這個實驗計劃的示範與不斷啟發,能夠讓全世界透過這一扇窗看到人機互動革命 (Cybernetic Revolution) 的美好未來。 鄭振和博士 鄭振和博士簡介 https://www.steamfeat.org/ 前進柏克萊實驗班計畫 https://www.steamfeat.org/
0 個留言
0